秋季久晴少雨,气候干燥,人们常常出现眼干、鼻干、唇干、口干、咽干、干咳少痰、皮肤干燥等状况。本来就有这些症状的患者,在这个季节会更加不适。中医将这一组症状叫作“燥病”。
“燥病”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书中记载:“夏伤于热,秋必病燥。”直到清初,喻嘉言在所写的《医门法律》“秋燥论”中正式提出“秋燥”这一病名。“秋燥之证,先伤肺津,次伤胃液,终伤肝血肾阴。”也就是说,此病的病变重心在肺,损伤肺胃之阴者居多,严重者伤及肝肾阴血。可见,秋燥影响范围较广,对人体的损伤也较大。一般而言,体弱者,抵抗力不足,容易感冒;夏季汗多者,津气受伤,也容易患秋燥之病。
《黄帝内经》曰: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滋阴是对付秋燥的主要原则。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用于临床多年,行之有效的治疗秋燥方剂——
杏仁9克、桃仁6克、百合9克、麦冬9克、干地黄12克、麻仁9克、阿胶9克、生甘草6克、白芍9克、枇杷叶6克、玉竹6克、石斛9克、党参6克、枸杞子12克。以上原料用水煎服,或用养生壶煮好后代茶饮,每日1剂,应用2周-3周。
秋燥时节,大家还应注意饮食起居,勿贪辛辣炙烤之品,多吃秋梨、百合、山药、莲子、莲藕、蜂蜜、山楂、萝卜、甘蔗、香蕉、苹果、橘子等应季食品。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,还有养阴润肺、生津止咳、润燥化痰、利尿解毒、化瘀补气的作用。可增加户外运动,但勿熬夜及过度劳累,勿精神紧张或烦躁,以免心肝火旺,加重燥证。如此内外兼治,定能平稳渡过秋燥关。
热门
联系我们:52 78 229 @qq.com
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.zhongboxinwen.com 豫ICP备17019456号-13